本网讯(记者 张清平)10月8日,202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东赛区获奖名单(初稿)正式公布。在校团委、计算机工程学院/大数据学院等多方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,我校数学建模团队再创佳绩刷新纪录,共73支队伍获奖,其中一等奖13项、二等奖22项、三等奖38项,获奖总数在全省115所高校中位列前十五,在民办高校中省一等奖数量和总获奖数量均为第一,处于领先地位。由胡馨丹老师指导的张潞滛、何炜玲、徐思琪团队和张清平老师指导的付宇涵、叶嘉豪、黄敬洪团队,凭借出色的建模能力与创新解决方案脱颖而出,被推荐参加全国二等奖评选,展现了我校学子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,也凸显了我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成效。
三等奖及以上获奖名单(陈雪松 提供)
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始于1992年,是首批列入“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”的19项竞赛之一,也被誉为国内规模最大、认可度最高的数学建模赛事。今年广东赛区竞争尤为激烈,共有115所高校、6886支队伍、超过2万名选手同台竞技。在此背景下,我校学子能够脱颖而出,充分反映出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扎实积累与创新实力。
取得优异成绩的背后,是学校团委和计算机工程学院/大数据学院的高度重视与提前布局。自5月起,数学建模团队在吴丽镐老师的组织下便启动竞赛筹备工作,计算机工程学院/大数据学院开展多轮赛事宣讲与动员,共吸引来自各学院的142支队伍的426名学生报名参与。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与实战水平,学院组织23名指导教师团队,利用暑假开展为期两周的集中培训,围绕软件操作、统计模型、优化算法、计算方法与论文写作等模块进行系统教学,并依托计算实验中心提供的专业场地与设备资源,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备赛环境。
吴丽镐老师进行赛前动员(陈雪松 摄)
计算机工程学院/大数据学院领导向来重视数学建模竞赛,并鼓励将其作为检验学生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,近年来通过构建“以赛促学、以训促创”的培养机制,不断强化竞赛团队建设,推动学生跨学科融合与实战能力提升。此外,陈孝均、张实超等优秀校友也积极返校参与经验分享,实现了“传帮带”的良好循环。
获奖学生代表计算机工程学院软件工程+投资学主辅修双学位实验班的付宇涵同学表示:“这次比赛对我们而言是一次全方位的锻炼。从最初的问题分析、模型假设和建立,到中期的算法求解、数据验证,再到最后的论文打磨,团队每位成员都拼尽全力。特别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与组员之间的相互配合,这份荣誉属于我们整个集体。”
截至目前,我校的数学建模团队已逐步构建起一支结构合理、专业过硬、富有战斗力的学生竞赛梯队,不仅在数学建模领域屡创佳绩,而且为“挑战杯”“互联网+”等多项高水平竞赛输送了骨干力量。未来,学校将继续深化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教学改革,强化跨学科实践平台建设,为推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。